癌症预防

哪些食物容易致癌?食物发出的这5种“癌变”信号要小心

食物在保存或加工过程中出现变质,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吃了这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诱发癌症的风险。预防癌症风险,一定要远离这些可能致癌的食物

哪些食物容易致癌呢?当食物出现以下变化时,有可能会致癌。因此,食物发出的这5种“癌变”信号一定要小心。

1、发黄发褐

常见食物:红烧肉、烙饼等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颜色会发黄发褐,同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这个反应叫美拉德反应。

比如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物……各种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几乎都促进美拉德反应。

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丙烯酰胺是这个反应的一个产物。一般来说,食物加热后颜色越深重,香味越浓郁,丙烯酰胺含量也会越高。

因此,馒头片、面包片不要烤到太黄的程度,尽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如炸薯片等。

当然,你也不必恐慌,我们只是客观向你介绍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只要你吃了就会得病。致病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未必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并且,抛开剂量谈致癌,都是不科学的!

2、有哈喇味

常见食物:食用油、坚果等

在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影响下,食用油、坚果等食物中的脂肪会发生氧化,生成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等威胁身体健康的物质。同时产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味道,俗称“哈喇味”。

吃了有哈喇味的食品,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诱发癌症

容易发生此类变质的食物还有点心、油炸食品等。

油炸食品和含油多的食品最好密封低温保存,并且避免存放时间过长。

食用油应该装进密闭的容器中,放在避光、阴凉的地方,并且新油和旧油尽量不要混在一起,因为油脂的氧化会“传染”。

3、有氨水味

常见食物:腌肉、海米等

没干透的虾皮、海米,因为蛋白质含量高,特别容易滋生细菌。

在储存过程中,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先变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级胺和氨气,导致食物有氨水味。

低级胺不仅有一定毒性,还非常容易和水产品中少量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这类物质是促进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的重要化学因素。

容易发生此类变质的食物还有腌鱼、腌肉、鱿鱼丝、干贝、鱼干等。虾皮、海米等食物出现异味要坚决扔掉,即便水洗后,也不能放心吃。

这类食物应该密封后放入冰箱,并且不要久存。

4、烤焦了

常见食物:炸鱼、烧烤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加热超过200℃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

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食物水分含量越少,产生的杂环胺越多。

特别是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

在外就餐,少吃烧烤、炸鱼等食物。家庭中尽量避免油炸和熏烤等烹调方式,用炒菜、烤箱烤制和水煎来替代。

如果一定要吃熏烤和油炸食品,应该搭配绿叶菜和豆类、粗粮一起吃。

5、发霉发苦

常见食物:花生、瓜子等

受霉菌污染的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常会发霉变质,可能会产生某些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

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黄曲霉菌可能在果仁和含油的种子内生长,尤其在花生等坚果。此外,容易发霉的食物还有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粮食。

当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谷物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时,应该丢弃。

存放坚果和粮食一定要保持通风,以防霉菌生长。当然,黄曲霉毒素也不是随意就能产生,不用过分担心。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8937.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