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预防

防癌重点: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上)

编者按——

经济腾飞,癌症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据相关统计,在我国,约有45%的癌症是由生活方式或者微生物感染因素所导致,通过疫苗接种以及改善生活方式,有将近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而另一半的癌症或许在所难免,但仍可通过癌症筛查等方式早发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机会。

日前,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给出了针对肺、大肠、肝、胃、乳腺、宫颈、前列腺等7个器官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方法。据悉,这7种恶性肿瘤占了上海新发病例中的近六成,并且都具备相应的技术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通过早诊早治,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肺癌

肺癌的高危对象

年龄40岁以上,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吸烟≥20包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被动吸烟者;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如何早发现?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即低剂量螺旋CT)。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每年进行1次LDCT肺癌筛查。

若检出肺内结节需至少在12个月内进行LDCT复查。肺内结节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预防建议

不吸烟或戒烟;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保护环境,改善空气条件;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加强对肺癌科普知识的宣传。

大肠癌

大肠癌高危对象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如何早发现?

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大便隐血实验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50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适当膳食补充剂,如ω-3,钙剂;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又预防肠癌发生,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防癌重点:上海癌协发布7种高发癌症的早筛和预防指南(中)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17303.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