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化疗

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怎么办?肿瘤医生总结了一套应对方法

大多数的化学治疗药物都具有很强的骨髓毒性,会导致患者血小板下降。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常表现为皮下瘀点、瘀斑、静脉穿刺点瘀斑、鼻孔或牙龈出血、黑便等症状。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1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减少。

对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肿瘤科医生给出以下指导意见:

1、血常规检查

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应加强观察,一般化疗结束后2-3天做血常规检查;当发现血小板降低达二级(血小板计数<75×109/L)或以下时,应该及时动态了解血象情况,必要时每天做血常规检查。

2、停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血小板降低达二级或以上,停用化疗或可能引血小板减少的各种药物及治疗。

3、日常活动时,动作尽量轻柔,如刷牙等。

4、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肢体与硬物碰撞,避免跌倒。

5、应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情绪紧张,保持愉快心情。

6、尽量避免做会使腹部压力增加的活动,如手拎重物、咳嗽、喷嚏、下蹲、弯腰搬重物等,大便不顺畅时,不要用力排便。

7、饮食宜清淡,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忌肥甘厚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

8、细胞因子的应用:

当发现血小板降低达三级(血小板计数<50×109/L)或以下时,应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升高血小板水平。主要包括:

(1)血小板生成素(TPO),是新发现的造血生长因子,可特异的作用于巨核造血系统,对化疗药和放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均能明显减轻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时程,加速血小板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

(2)重组白细胞介素-11:促进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主要用于化疗后容易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恶性肿瘤病人,防止严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9、血小板输注

对于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血小板输注是一种最常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当发现血小板降低达四级(血小板计数<25×109/L)时,应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同时应绝对卧床。

10、中药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降低化疗中血小板减少程度。中药“升血汤”包含太子参、茯苓、白术、当归、山甲、鸡血藤、花生衣,阿胶,大枣、补骨脂、女贞子、黄芪、黄精等药物。可促进血小板上升,尽快恢复病人的健康,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11、日常护理

应穿柔软、棉质内衣裤,避免皮肤伤口,使用软质毛刷,避免牙龈出血,避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用油脂涂局部以防口、鼻粘膜干裂引起出血。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出现的部位、时间,有无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

12、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发现,人参皂苷与化疗药联合使用,可以显著减轻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降低,因此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最好配合使用人参皂苷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10619.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