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故事

北大博士回忆6年抗癌路,他说这2点很重要!

北京大学有位博士,35岁的时候发现肺癌,此后一直与肺癌做斗争,他用网名唐人,在网上讲述了自己6年的抗癌史,抗癌就像是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中,有时需要当机立断地做决定,有时又需要权衡利弊,慎之再慎。最后总结了2点,说这是抗癌路上最重要的东西。先来看看他的抗癌故事:

故事开始:初次发现肺部结节

2011年12月,博士在医院体检时发现右肺下部有个1.2厘米的小结。2013年1月的一天,博士开车发觉胸闷,正好顺路就去医院拍摄了一张肺部CT,放射科、呼吸科和肿瘤科的医生都说是良性结节,可能空气不好导致胸闷。回家后,接到放射科医生也是他同学的电话,说他又查看了片子,发现纵膈淋巴处有点大,建议他去上海做个PET-CT吧。

次日,博士去了上海中山医院做了PET-CT,结果是“右肺下叶小结节1.2cm,伴有纵膈淋巴结节2.0cm,疑似肺Ca。”经过了中山医院三科专家会诊、上海胸科医院专家门诊,最后又联系了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折腾3天后,博士在长海医院纵膈镜手术取病理,确诊为肺腺癌,3B期,已经不能手术,当下进行力比泰和顺铂化疗。

抗癌的第一场胜仗全身肿瘤病灶消失

农历春节,博士的一个患癌友人家属给他介绍成都知名专家,于是大年初三,一家人就去往了成都,开始了漫长的抗癌之路。

在成都拍CT片子与之前的对比后,医生宣布了培美曲塞等化疗无效,马上更换方案,用多西紫杉醇加上卡铂进行介入治疗,同时检测了EGFR基因。结果为EGFR基因野生型,也就是没有突变。21天后复查,原发病灶缩小了70%左右,纵膈没有变化。

2013年4月,经过一番内心争斗和主治医生的耐心解释,博士开始了第三次介入治疗,并配上了放疗方案。同年8月,PET-CT复查,全身CR,全身所有肿瘤病灶消失,再无治疗。

肿瘤卷土重来:一年后肿瘤复发骨转移

2014年10月,博士在上海武警医院PET-CT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并新增多发骨转移。于是按原方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很快,尝试盲试易瑞沙无效,人已卧床不起,博士很绝望。。

在绝望中,博士的妻子觉得中国武警总医院可能存有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这里的医生建议检测ALK这个基因的突变情况。正是这个建议,又成功使博士一家在迷茫中寻求到生路。

ALK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他确实是发生了ALK阳性突变,2014年11月20日,博士开始服用针对ALK的抗癌药克唑替尼。次日就可以下床走路,立竿见影。2015年2月最后一天,博士开始服用克唑替尼联合K药治疗。

抗癌波折:靶向药物“耐药”

2015年9月,博士已经服用克唑替尼10个月,K药9次,增强脑核磁检查发现多发脑转移。

只好停止以上方案,换ALK二代药物色瑞替尼。

2016年4月22日,突发脑转症状,表现为喷吐、重影、失语、瘫痪,半小时后昏迷送医抢救。连夜去千里之外的病友家拿了ALK的第三代靶向药物劳拉替尼。次日博士清醒,9天后全部恢复正常,上海胸科医院进行全脑放疗,剂量为(10天/3000),停劳拉替尼,重新用回了色瑞替尼。

一年后,2017年5月,色瑞替尼使用21个月出现彻底耐药,脑部又一次进展,出现瘫痪。又开始服用劳拉替尼,恢复正常后停药。

抗癌回到最初:化疗效果意外好

2017年6月,治疗方案回到最初,力比泰联合贝伐单抗的化疗,效果竟然很不错。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博士共进行了6次化疗。

抗癌6年,总结至关重要2点

博士回忆,在过去抗癌的6年里,除了3次突发状况出现症状外,其余时间如正常人,能吃、能睡、能游泳爬山。抗癌6年,他总结出这2点,至关重要。

第一点,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肿瘤不要害怕。

第二点,重视学习。努力学习肿瘤相关知识,在争取不犯错误的前提下,争取每一个可能性。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22714.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