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抗癌

中医抗肿瘤转移的疗法

扶正培本法:扶正培本法是中医药抗转移治疗最为重要的方法。此法可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全过程。具体方法包括益气补血、养阴生津、滋阴填精、温阳补肾、健脾养胃、柔肝养肝等,重点在于健脾益肾。

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免疫活性细胞难以识别、杀灭存在于血液微循环中具有转移能力的癌细胞,导致转移的形成。扶正培本药物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各种抗癌细胞、因子活性,主要包括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淋巴细胞活性,提高NK细胞、LAK细胞活性等,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及因子对血液中癌细胞的攻击能力,尽可能地多杀灭癌细胞。另外,组织局部免疫功能的增强,可减少从原发灶脱离并进入循环中的癌细胞数量,从而控制或减缓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扶正培本药物还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液体液的调节功能、调节细胞内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等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清热解毒法: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法。现代研究证实,某些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可直接或间接抑杀癌细胞。一般清热解毒药物有抗菌消炎、解热及改善症状作用。故清热解毒法亦为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有关肿瘤血痴证的研究已证实,肿瘤患者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性改变。血液高凝状态的存在,使微血管内容易形成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微血栓,从而使癌细胞被化学药物、免疫活性细胞杀灭。在转移过程中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转移灶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占重要地位它的聚集对癌转移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活化化瘀药物具有直接抑杀肿瘤细胞、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纤溶、抗血栓、消除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可使癌细胞处于抗癌药物及机体免疫功能监控之下。因此,活血化瘀法亦是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健脾化湿法:基础研究发现,组织水肿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常见现象。一方面瘤体组织水肿,瘤细胞间聚合力下降,有利于癌细胞脱离母体中进入运转过程;另一方面,健康组织水肿可使纤维成分分开,组织间隙加宽,组织结构抵抗力减弱,有利于转移来的癌细胞侵袭和占据。应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药治疗水湿诸症能够减少组织水肿,可能为抗转移治疗提供一有效途径。因此,化湿利水法在抗转移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以毒攻毒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是直接抑制、杀伤癌细胞,应用这类中药有可能使肿瘤细胞在转移运转过程中被直接杀灭。一些中药还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功能以减少转移机会。肿瘤转移病机复杂,属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故抗转移治疗需以上谙法配合应用,而以扶正培本法为基础。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3468.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