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心理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手术清醒后,直接面对的是自己身上的管道、伤口、身体的虚弱甚至是躯体的残缺时,多表现为沉默不语、哭泣、恐惧、焦虑甚至抑郁,这些是预感性悲哀的体现。预感性悲哀是指个人对已察觉到的有可能发生的失落的理智和情感的反应和行为,并藉此完成失落引起的自我概念变化的过程。

      对于患者术后出现的预感性悲哀,我们采取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对于当前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会进一步激活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动机。所以我们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及接纳的行为和态度,会激活患者的情绪系统,让他产生正性的情绪。在给患者护理时应融入心理咨询概念,如同理解、尊重、积极关注等,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心理疏导,经过疏导后,患者的预感性悲哀往往会得到逐渐缓解。

      全面细致的日常护理及指导:①在给患者进行日常治疗护理尤其是面对患者的躯体残缺时尽可能表现得坦然,既不要因为他的身体或伤口表现出同情之色,更不要因此而表现出害怕或惊讶,一如既往地细心地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减少患者因自己的残疾而产生的自卑感。②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锻炼,促进康复。③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身心上的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网。④组织病区的病患交流会,让每个患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帮助患者克服自身的不良心态。⑤帮助患者接受现实,对自己的身体需要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也要重新评价,逐步适应与接受这些改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躯体残缺的患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虽然身体残缺了,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⑥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做些有益的事情,使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提高其生存信心。⑦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每天适当活动及学习,饮食起居规律,争取早日康复。

      人的心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动会有一定的躯体表现,而有了躯体疾病必然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影响着一个人躯体的康复。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3495.html

发表你的观点

  订阅评论  
提醒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