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是什么?从哪里提取的?它和人参有什么区别?
人参作为传统滋补圣品,其核心价值并非来自人参本身,而是蕴藏于其中的一类神奇成分——人参皂苷。这种物质不仅是人参功效的科学密码,更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焦点。那么,人参皂苷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与人参又有着怎样的深层关联?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一、人参皂苷是人参的“活性灵魂”
人参皂苷是一类存在于五加科植物(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等)中的天然化合物,属于三萜皂苷类。1960年代,日本科学家柴田教授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出这类成分,并确认其化学结构。后续研究发现,人参皂苷是人参调节免疫、抗疲劳、抗肿瘤等功效的核心物质基础。
根据化学结构,人参皂苷主要分为两类。
- 达玛烷型:包括原人参二醇(PPD)和原人参三醇(PPT)两类,如Rb1、Rg1、Rg3、Rh2等。
- 齐墩烷型:以人参皂苷Ro为代表,较为罕见。
目前已知的人参皂苷单体超过100种,其中约30余种已被深入研究。它们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二、人参皂苷从哪里提取?
人参皂苷的提取源头非常明确:五加科植物的根、茎、叶。
- 人参(Panax ginseng):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
-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主产于北美,尤其是加拿大和美国。
-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中国云南文山为道地产区。
提取工艺的进化
- 早期:直接水提或醇提,获得“原型人参皂苷”(如Rb1、Rc、Rd等)。但这类成分分子量大、生物利用度低(人体吸收率不足5%),功效有限。
- 现代:通过生物酶解转化技术,将原型皂苷转化为小分子、高活性的稀有人参皂苷(如Rg3、Rh2、Rk2、Rh3、aPPD等)。这类成分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活性显著提升。
三、人参皂苷与人参的区别
人参皂苷与人参的关系,可类比为“青蒿素与青蒿”——前者是后者的精华所在,但需科技赋能才能释放价值:
- 人参是载体 人参本身含多种原型人参皂苷(约占人参总皂苷的90%),但需经体内代谢或体外转化才能生成稀有人参皂苷。
- 直接服用人参的局限
- 原型人参皂苷吸收率低,大量成分未被利用。
- 人参含淀粉、纤维等无效成分,可能引发“上火”等副作用。
- 农残、重金属残留风险较高。
- 科技赋能的价值
- 定向转化技术可精准制备高活性稀有人参皂苷。
- 提纯后成分明确、剂量可控,避免无效摄入。
四、人参皂苷的发展,从单体到多组分的飞跃
1. 原型人参皂苷时代(1960–1990年代)
科学家从人参中直接提取出Rb1、Rg1等原型人参皂苷,但因其生物利用度低,临床应用受限。
2. 第一代稀有人参皂苷(2000年代)
Rg3、Rh2等稀有人参皂苷被发现,并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实现量产。中国于2000年将Rg3开发为抗癌新药,标志着人参皂苷正式进入临床。
3. 第二代高活性皂苷(2010年代至今)
Rk2、Rh3、aPPD、aPPT等活性更强的稀有人参皂苷被陆续发现。其分子量更小,穿透血脑屏障能力更强,对脑部疾病效果显著。
五、多组分协同,人参皂苷的未来方向
近年研究发现,多种人参皂苷组合使用,比单一成分效果更优。
- 协同增效:不同皂苷作用于多条信号通路,抗癌、抗炎等功效叠加。
- 抗耐药性:多靶点作用降低肿瘤耐药风险。
- 全面调节:兼顾免疫增强、神经保护、心血管调节等多重功能。
例如,研究证实Rk1、Rg3与Rg5联用,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力显著高于单一成分。这种“多组分协同效应”已成为人参皂苷研发的主流趋势。
人参皂苷作为人参的“活性精华”,从原型人参皂苷到稀有人参皂苷的进化,见证了科技对传统药材的赋能。而多组分人参皂苷的协同作用,更代表着这一领域的未来方向——通过科学配比,最大化天然成分的潜力,为人类健康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Christensen L P. Ginsenosides: chemistry, biosynthesis, analysis, and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J]. Advances in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08, 55: 1-99.
2.Lin Y, Jiang D, Li Y, et al. Effect of sun ginseng potentiation on epirubicin and paclitaxel-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s[J]. 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 2015, 39(1): 22-28.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瑞得生健康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redsenol.com/41371.html
发表你的观点